1.4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平为双边=0.05。以患者佩戴矫治器前测得的数据为基线,统计描述龈下微生物和牙周临床指标的检测结果,比较各指标在不同观察点的变化。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患者在不同观察点的PLI、SBI、PD和附着丧失的变化,以及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的变化,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观察点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率的变化。
结果
2.1牙周临床指标的结果如表2所示。与基线相比,佩戴矫治器后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的PLI和SBI值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佩戴矫治器后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的两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与基线相比,佩戴矫治器后第一个月局部放电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在三次测试中,所有受试者的局部放电小于或等于2 mm,并且未检测到附着丧失。
2.2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测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三个试验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为45.5%,三个试验的组成比无显著差异(p > 0.05)。结果表明,在正畸治疗的前3个月,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和构成比保持稳定。
3讨论
本研究以易患牙龈炎的下颌中切牙为观察对象。实验结果显示,与基线相比,治疗后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的PLI显著增加,但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表明佩戴矫治器后PLI增加,但没有明显的持续增加;SBI的检测结果也有相同的趋势。从三次测试来看,PLI较低,第三个月最高值仅为0.772,这可能是由于成人保持口腔卫生的能力。可以看出,成年正畸患者在佩戴矫治器的初始阶段出现牙龈炎症,但随后趋于稳定且没有继续恶化。牙周袋厚度是衡量牙周健康的重要指标。在3个月的观察期内,11例患者下颌中切牙唇侧的牙周袋厚度在健康范围内(小于或等于2 mm),未发现牙周附着水平的丧失。虽然与基线相比,第一个月的帕金森病显著增加,但在第三个月下降到相似的水平。一些学者[6]发现,即使患者患有中度牙周炎,成人正畸患者的牙周袋在正畸治疗的初始阶段也没有显著变化。在本研究开始时,牙周袋的增加可能是由牙龈轻微肿胀引起的假牙周袋引起的,而不是由粘附力丧失引起的牙周袋加深引起的。 第三个月牙周袋的恢复可能与口腔卫生意识和技能的提高有关。龈沟是维持牙周健康的重要环境,也是口腔生态区的主要滞留区之一。人类口腔中有500多种细菌,其中300多种在龈下定居[7]。这些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大,其中大部分是厌氧菌,与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牙龈卟啉单胞菌被认为是一种疑似牙周致病菌,与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过去用培养法检测这些龈下细菌,但培养法费时费力,灵敏度和准确度也低。使用凝胶电泳终点定量的聚合酶链反应结果通常不够准确。本实验采用高准确度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中,11例成人正畸患者戴用矫治器后3个月内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率无明显变化,提示固定矫治器在短时间内不会促进致病菌的定植。然而,据报道[8]与未治疗的对照组相比,在正畸治疗超过6个月的患者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显著更高。在这个实验中,如果样本量增加或观察时间延长,就有可能得到更明显的变化趋势。
Lyons等人[9]提出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可用于计算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组成比,以比较不同牙菌斑样品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数量。陈旭等人[10]分析了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凝胶电泳的灰度值,认为牙龈卟啉单胞菌对青少年牙龈炎的致病作用与其在龈下菌斑中的含量有关。本实验中,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组成比例增加。虽然统计检验无差异,但第三个月的数值是基线值的7倍以上。作者推测,如果样本量增加或观察时间延长,可能会获得统计上有意义的结果。还可以看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正畸矫治器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龈下微生物的生存条件,促进了龈下牙周致病菌的繁殖,为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研究结果表明,固定矫治器的佩戴确实会影响牙周的微生态和临床状况,但在佩戴初期并未明显超出正常范围。有必要进一步研究长期佩戴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状况的影响。
谢谢您:本次研究是由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的沙月琴教授精心指导的,我谨向您表示感谢!
[参考资料]
1 Socr
2019-12-08
2019-04-12
2020-05-28
2020-05-29
2020-05-31
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