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后,该组患者的鼻唇角明显增大,上下唇至E线的距离明显减小,上下唇的Z角明显增大,有效改善了面部软组织突出。这表明,自由边缘矫治器实现了斯科特等人的目标,即正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软组织轮廓[6]。
在游离缘矫治器的牙齿内收和运动阶段,通过结扎托槽的中翼,结扎丝和弓丝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从而实现弓丝结构的松散结合,减少托槽的内耗。在沿托槽滑动弓丝整体内收6颗前牙的过程中,仅用轻微的矫治力即可达到理想的内收前牙的目的,同时保护了磨牙的支抗
3.2用Freeedge正畸技术控制前牙间距和减少牙槽弓突出是拔牙矫治的主要目的之一。上、下切牙正常的唇侧和舌侧倾斜对美观、功能和正畸效果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7]。控制不好会影响美观。在前牙内收过程中,牙轴易发生垂直变化,后期需要扭转运动。本研究表明,U1A蛋白在治疗后下降了3.22毫米,治疗后下降了5.08毫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上切牙边缘与根尖倒凹的比值为1.58: 1,U1/L1角为120.73,U1/纳角为18.93,U1/南向角为100.21,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患者治疗后前牙扭矩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自由边缘支架的近侧和远侧侧面设计有倾斜的翼片,从而凹槽翼片形成一个向支架中心倾斜的导向面。当结扎六个翼时,结扎线在弓丝上产生更大的结扎力,这可以使弓丝紧密附着在槽底,使最终的排列更加理想,并防止个别扭曲的牙齿由于结扎松弛而稍微恢复。
本组病例治疗后SNA、SNB和ANB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国内外关于正常生长发育的研究表明,随着生长发育,SNA角度基本稳定或略有增加,本研究中SNA的减少应视为正畸治疗的结果。自由边缘正畸采用复位正畸。中翼结扎采用连续二级轻牵引。首先,上颌门牙倾斜移动。闭合间隙后,整翼结扎结合控根辅助弓或力矩方丝可很好地控制根部力矩过程,达到理想的力矩效果。这是该组A点重塑变化的根本原因。
3.3自由边缘正畸技术对磨牙支抗的控制正畸治疗中的支抗控制是正畸医生广泛关注的焦点。大多数用上颌前伸复位法治疗的第二类1错畸形病例,需要将前牙大距离内收,以改善侧貌。支抗控制的程度决定了前牙内收的数量和上唇和下唇位置的变化。传统的加强支抗的方法,如佩戴口外弓和Nance弓,可以有效地控制磨牙,但它们的效果太依赖于病人的配合,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并有意外伤害面部器官的潜在危险[8]。尽管近年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由于患者对种植体植入过程的恐惧,微支抗的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本研究中,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内收度为5.08 mm,上颌中切牙后移与上颌磨牙前移之比为2.571,上颌中切牙前移与上颌中切牙后移之比为1.98 mm和2.27 mm,达到了很好地控制[9号强支抗需求的目的。这表明在拔牙治疗中应用游离边缘矫治器可以在不使用外部口腔力和其他附加支抗的情况下实现良好的支抗控制。这种分析是由于自由边支架独特的六翼结构。当结扎中间翼时,结扎线不与弓丝接触,结扎线不在弓丝上产生正压力,弓丝可以以最小的摩擦在凹槽中自由滑动。与传统方弓矫治器用于克服托槽间摩擦阻力的50%左右的矫正力相比,低摩擦力有利于保持支抗,并在正畸治疗中利用“理想的生物力”尽可能多地移动牙齿。通过结扎自由边缘托槽的中间翼形成的低摩擦系统使得正牙力能够直接传递到牙齿,并且临床正牙力大大降低,因此减少了对额外锚固和患者协调的依赖[1]。磨牙支抗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表明游离边缘矫治器在支抗控制方面的优异性能。
本研究表明游离刃正畸技术用于治疗安氏类和类错畸形。独特的支架有六翼结构。中间翼在对准过程中被结扎
潘胜波,梁家兴,李琳,等.自由刃托槽与传统托槽摩擦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8,42 (3) :243247。
梁嘉兴。
2019-12-08
2019-04-12
2020-05-28
2020-05-29
2020-05-31
2020-06-02